心理學研究:內向和外向的孩子,長大后誰更有出息?
分類: 最新資訊
作文詞典
編輯 : 大寶
發布 : 03-22
閱讀 :142
▲ 點擊上方 “曉敏青春說 ” → 點擊右角“...” → 點選“設為星標 ★ ” “孩子什么都好,就是太內向了。” 是不是很熟悉這句話? 小的時候,我是一個喜歡安靜的人,總是會默默專注于自己的事情,比如寫字、畫畫、看書。 因為時常宅在家里,很少出去和別的孩子玩,為此父母沒少表達過他們的擔憂。 “你太內向了,以后要吃虧的?!?“多出去玩一玩,不要總是待在家里?!? 我知道父母的好心,但也因此在潛意識里有了這樣一種認知: 內向是一種性格缺陷,它是不好的,需要改正的。 這個想法困擾了我很久,以至于每當看到那些在人群中特別活躍的孩子時,我都會羨慕不已,同時也會感到自卑。 直到后來,我才明白,這種想法是不對的。 因為內向與外向,是與生俱來的,并無優劣之分。 內、外向的區別 《內向孩子的潛在優勢》一書中提到: 我們判斷一個人是外向還是內向的重要標志,是看他獲取、消耗、保存能量的方式。 外向的人會越玩越帶勁,只要熱鬧就會覺得充滿能量。 而內向的人在人多的環境下會覺得很累,他需要自己一個人在安靜的地方休息,安靜以后才能夠補充能量。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兩種孩子的區別。 A是一個外向的孩子。 她喜歡和別的同學一起玩,喜歡被眾人包圍的感覺,喜歡成為人群中的焦點,只要和大家在一起,她就覺得活力無限;但如果把她一個人關在家里,她就會像泄了氣的皮球一樣,無精打采,悶悶不樂。 B是一個內向的孩子。 她喜歡享受一個人的時光,很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,并且常常因此表現出巨大的想象力和創造力;可一旦讓她置身于人多的場合,她就會覺得心累不已,心理能量會很快被掏空。 此外,從生理的角度來看,內向和外向也有不同。 內向孩子的大腦前葉更加活躍,而外向孩子的大腦后葉更加活躍。 由此可見: 內向還是外向,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特質,并無好壞之分。 社交,會讓外向的孩子獲得能量,卻會讓內向的孩子損耗能量。 獨處,會讓內向的孩子獲得能量,卻會讓外向的孩子損耗能量。 各有優勢 內向和外向,各有各的優勢。 內向性格的優勢: 容易保持專注、深入思考; 內心敏感、細膩,具有很強的洞察力; 理智、冷靜、沉穩,善于自省; 同理心強、會換位思考,因而在人際交往中并非處于劣勢。 外向性格的優勢: 熱情、開朗,善于表達,社交能力強; 積極、主動、自信,在人群中更容易被發現; 思維活躍,反應敏捷,適應能力強; 有號召力和開拓精神。 那為什么很多人都會覺得外向好,內向不好呢? 那是因為外向的人更容易成為焦點,而在了解不深的情況下,這樣的人往往會被大家覺得聰明伶俐、落落大方、能力強、情商高。 反之,內向的人就像小透明一樣,很難被引起注意,自然就會給人一種不出彩、謹小慎微、沒能力、情商低的刻板印象。 但其實, 內向的人在很多領域,都能表現出其巨大的優勢。 許多各行各業的翹楚,其實都是內向性格的人。 比如北大數學天才韋東奕,整天活在自己的數學世界里,根本不在意外人的眼光。 比如影帝梁朝偉,喜歡一個人看書、運動,非常害怕去人多的地方,每次紅毯拍照都特別拘謹。 比如商界傳奇比爾蓋茨,相比于社交,他更喜歡一個人在房間里看書、寫日記、搞研究。 比如著名作家村上春樹,他曾這樣描述自己:我是一個不愛說話的人,偶爾會口若懸河,但平常都是悶葫蘆一個。 可見,有沒有出息,和內向還是外向,并無關系。 把孩子放在合適的位置 內、外向不是絕對的一成不變,但也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改變的。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性格太內向,想方設法地幫助他改變,比如強迫孩子去參加各種社交活動。 也許從表面上來看,確實會收到一些成效,比如孩子看起來膽子更大一些了。 但這很可能只是一種“假外向”。 即孩子的種種表現,主動、熱情、大方,都只是為了應付社交的刻意表現,他的內心并沒有因此而獲得能量。 因為從本質上講,孩子依然是一個內向的人,強行社交,只會損耗他更多的能量,讓他變得疲憊、恐懼、甚至抑郁。 父母大可放下對孩子的性格焦慮,內向也好,外向也好,都不會影響孩子將來是否有出息,不必刻意去改變。 歌手毛不易說過一句話: “你要允許有一些人,有安靜的青春?!?適合孩子的,才是最好的。